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2023年8月29日7版 版面截图
如意云边金盏,南京博物院藏。
地狮角石,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藏。
赵孟頫《自写小像》,故宫博物院藏。
卵白釉印花“王白”铭高足杯,首都博物馆藏。
原题:沿着大运河,追寻元大都遗韵
江苏扬州大运河畔,有一座2021年新建的专题性博物馆——中国大运河博物馆。这个夏天,在此举办的“大都:元代北京城”特展人气旺盛,收获了众多观众好评。
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部负责人徐小虎介绍,此次展览是继去年“中兹神州:绚烂的唐代洛阳城”特展之后,中国大运河博物馆“运河城市”系列的第二个展览,为观众打开从运河角度审视城市发展的视角。展览通过“大汗之城”“河润大都”“九州风雅”三部分来展示元大都的缔造、运河对大都的供给、大都的文化艺术等内容,汇集了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、首都博物馆、南京博物院等22家文博单位259件(套)元代精品文物,其中有近70件元大都遗址出土文物。
大汗之城 宏阔壮丽
元世祖至元四年(1267年),元大都破土动工,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建成。大都蒙语称“汗八里”,就是“大汗之城”的意思。元世祖忽必烈营建的大都包括外城、皇城、宫城,按照《周礼·考工记》“左祖右社,面朝后市”的规制建设,不仅影响了明清北京城的格局,还影响了今日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。元代定都北京是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。元代大运河从杭州起一直向北到达大都的通惠河码头,全国的物资经由大运河汇聚于此,开启了以北京为终点的京杭大运河时代。
“东海西山壮帝居,南船北马聚皇都。”这是宋末元初书画家、文学家赵孟頫眼中的壮阔大都。
展厅入口设计成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的外形,进入“城门”,一组仪仗车马俑整齐列队,气势威严。元大都共设11座城门,西、东、南城垣各3座,北城垣2座,西城垣中间1座为平则门。展厅内有“平则门”石额拓片,双钩正书“平则门”三字,左侧小字题“洪武六年五月日立”。原石额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,是北京现存最早的城门石额。明正统年间,各城门修缮完工,平则门改名阜成门并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