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能合作是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实体支撑。10年来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产能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、领域持续拓宽、保障机制不断完善,并且与共建国家形成技术共生、产业共生及市场共生,最终实现了以双边价值链升级为标识的互惠共生。作为经济大省,江苏将全省产能优势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资源禀赋、市场要素相结合,取得不少“实打实、沉甸甸”的业绩,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贡献了江苏力量。
技术共生,“走出去”投资超2000个项目
6月12日,徐工混凝土机械国际市场批量发车仪式举行。仪式现场,泵车整齐列阵、臂架高举,在烈日之下熠熠生辉。随着一声“发车”指令,徐工泵车从徐工智能化泵送机械产业基地缓缓驶出,奔赴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。通过积极响应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目前,徐工产品出口已覆盖95%以上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。“徐工的机械和车辆体现了高端和绿色,其技术方面的先进性,亲眼所见之后很是震撼。”谈及徐工产品在当地各大项目上的表现时,中东客商哈米赞不绝口。
与多数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相比,中国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优势,作为其中佼佼者,江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广泛认可。10年来,江苏赴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累计投资项目超2000个,无数新技术在当地“开花结果”。
去年,首届中国—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交流大会在江苏举办,12个中东欧国家和中国的60家机构成为中国—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首批合作伙伴,目前已有一批技术成果面世。南京英尼格玛工业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远介绍,公司主要经营金属3D打印,并与捷克一家公司共同开展新材料的应用研发,双方在合作中都收获很多新思路。
对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而言,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知识技术的溢出,以及与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,可以学习中国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在此基础上再创新,改善生产工艺流程,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,从而促进价值链升级。
近日,用于匈塞铁路钢桁架桥的首批1800吨构件在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完成装车,并从上海港发往塞尔维亚。匈塞铁路北起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,南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,全长341.7公里,是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的欧洲首单,也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重点项目。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,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意义重大。在不远万里来到江苏实地验货后,匈塞铁路塞尔维亚项目监理Milena表示,“我们对产品的性能很满意,中国有很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强大的技术能力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、更快完成这个项目,也给了我们深入学习的机会。”
产业共生,“远道而来”设立超4000家企业
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网络优势和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资源优势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展开产能合作,通过要素互补实现产业链的跨区域整合,使得双边产业互动关系和协调关系进一步加强。对江苏而言,产能合作有助于江苏充分利用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的要素禀赋,扩大全球生产网络,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,将更多生产要素集中到价值链中高端环节,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链升级。
今年年初,总部位于南通高新区的创斯达集团宣布,以7000万欧元购入德国P&C集团的全部资产,加速进军全球微型锂电助力车行业。P&C集团是欧洲著名的锂电池微型通勤车、电动自行车、电动滑板车及各种运动产品制造及行销公司,年销售额超1.8亿欧元。该并购案吸引十多家国际财团竞价,最后创斯达集团脱颖而出。“‘碳中和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点,通过此次收购业务,创斯达集团将大踏步进入全球微型通勤车生产销售领域,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。”创斯达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。